中国“枫景”|用这样的爱守护每一位留守儿童
“16岁的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的梦想是什么?”
“第一我想自己创业当老板,第二我想嫁给本地人。”个子小小,眼睛亮亮的女孩给了河北省滦平县人民法院法官助理路子亮这样一个答案。 正当记者对第二个回答感到有些不解时,路子亮已经读懂了理想背后的深意。
“创业是为了不看人脸色吃饭,嫁给本地人是为了不再忍受离别之痛。”路子亮说,虽然字里行间未提留守,却字字说尽留守。
这样的留守儿童,在滦平县有千余名。2020年开始,共青团滦平县委联合中国乡村振兴基金会,在全县建立了10个留守儿童服务站“童伴之家”,除了统一配发公益物资,还有一位“童伴妈妈”照顾孩子们的日常学习和寒暑假假期生活。碾子沟村民刘海侠成为“童伴妈妈”已经四年了,“我想给他们更多的法治教育,希望孩子们能够更加懂得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但这些事情,我做不来”。
针对留守儿童的法治教育空白,滦平县法院启动“童伴法官”项目,为留守儿童送去暖心的法治教育服务,建立安全工作机制;成立以青少年为普法主体的“滦法·息壤”普法少年团,教育引导孩子们掌握身边的法律知识点,开展了模拟人大常委会会议等特色普法活动;今年6月,滦平县法院在向共青团滦平县委提出申请后,建立了滦平县第一个法治教育实践基地。
……
这些举措,是承德两级法院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一村一法官、一社区一法官、一校一法官”的“三个一”工作机制的缩影。
长期以来,承德市人民法院将塞罕坝精神融入诉源治理工作,创新“三个一”工作机制,构筑法院、法庭、法官工作站、法官工作室为主体的司法为民“主阵地”,推动更多法治力量下沉基层,将司法资源延伸至基层治理最末端,以矛盾纠纷源头化解为突破口,取得可喜成果。全市法院民事一审案件增幅大幅下降,诉讼信访案件大幅下降,案件调解率大幅上升。
“她”身边的法律问题
“分手后哪些‘恋爱账’能讨回?”
“胎儿权利该如何保护?”
“‘全职太太’被离婚能要求补偿吗?”
……
今年国际劳动妇女节,隆化县人民法院在振兴社区法官工作站内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普法茶话会”,14名妇女代表纷纷提出自身关切的法律问题。隆化县法院一对90后法官夫妻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讲解了关于“全职太太”“恋爱账”等新型矛盾纠纷案例,并发放“以法护她 以法护家——妇女维权法律知识手册”。
隆化县法院在社区、乡镇一级共设立了21个法官工作站,并在行政村设立法官工作室357个,实现一公里内满足群众诉讼解纷需求,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源头活水”。
存瑞社区是一个以烈士董存瑞名字命名的社区。2022年初,隆化县法院率先在此设立社区法官工作站,横向联动建立“法官工作站+司法所+行业调解委员会”的多元解纷体系,纵深推进建立“法官+调解员+网格员”的联动解纷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网络。
今年以来,隆化县法院分流至诉前调解3694件,调解成功案件2564件,取得万人诉讼率、民转刑案件、人民群众诉累“三个减少”的良好成效。
“几根垄”不是小事
“百姓日用即道”。相邻关系、土地承包、婚姻家庭、物业纠纷等,看似微不足道,却牵动千家万户。
“在农村,房梁地土关系着农民的生活命脉,几根垄、几分地、几棵玉米在他们眼里都不是小事。村里涉及土地的纠纷,看似就占了几根垄,看似只是十几到二十几公分的小事,但是对于把土地视为命根子的农民来说,这就是天大的事,往往会因此争得头破血流。因此,面对这些事情,我们调解员要用法、用情、用心去化解。”隆化县人民法院汤头沟镇法官工作站特约调解员庞自强说。
隆化法院打造“法官+特邀调解员”调解机制,完善法官工作职责清单。吸纳397名两委干部、五老乡贤、家族尊长等组建特邀调解员队伍,打造庞自强、李信、闫振海等金牌、优秀调解员,编辑“解决农民诉求20要”等工作交流材料,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培训12次,提升依法调解能力,更好地实现案结事了。
专家点评:
人民法院要加强诉源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多元治理,主动将司法工作下沉到基层,将矛盾和纠纷由“终端裁决”向“源头预防延伸”。承德法院针对本地山高路远、地广人稀的区域特点,以司法为民为指导,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构建了“一村一法官、一社区一法官、一校一法官”的“三个一”工作机制,织密息诉止纷“一张网”,选派400余名法官和法官助理,下沉到法官工作站(工作室),选聘3000多名特邀调解员,与法官一起进行法治宣传,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进行司法调解等,打造了“一支部一品牌”,横向联动,纵深推进,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群众满意的工作模式,急百姓所急,为百姓提供便利,把矛盾和纠纷解决在家门口,把司法服务延伸到最前端,切实做到便民、利民、为民,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刘金华)
(法治日报)
【编辑:付子豪】发布于:2023-03-07,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