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财政政策调控力度――财政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博主:投资方向标投资方向标 2024-01-20 58836

  船舶行驶在长江三峡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水域。 郑家裕摄(中经视觉)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福应街道境内351国道建设施工现场,工人正在开展立交桥施工作业。陈月明摄(中经视觉)

  财政部税政司司长贾荣鄂:

  减税降费增强精准性针对性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要求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近年来,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取得什么效果?2024年如何推进结构性减税降费?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怎样“破题”?

  近年来,宏观政策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持续推进减税降费,切实减轻经营主体税费负担、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023年,按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注重精准、更可持续’的要求,强化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研究,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实打实支持企业纾困发展,推动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财政部税政司司长贾荣鄂表示。

  首先,及早明确到期税费优惠政策后续安排,进一步稳定预期、提振信心。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分批延续、优化和完善了70余项税费优惠政策,把握好时机、力度和节奏,大部分政策直接延续至2027年底。“这些政策重点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支持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支持促增收扩消费保民生,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持稳外贸稳外资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这些延续的政策项目多,涉及领域广,延续时间长,契合企业期待,对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发挥了积极作用。”贾荣鄂说。

  其次,出台实施针对性强的新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特定领域、关键环节,精准实施新的税费优惠政策。减税降费打出“组合拳”,主要包括实施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支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高集成电路和工业母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高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进一步减轻家庭生育养育和赡养老人负担;对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交易给予税收优惠,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我们加强宣传解读,着力提升政策知晓度和到达率,帮助经营主体应知尽知、应享尽享,推动减税降费政策落到实处。”贾荣鄂说,“总体来看,2023年以来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措施有力有效,在改善社会预期、助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和针对性,重点聚焦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强化政策供给,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税收制度是国家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现代税收制度,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贾荣鄂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税种科学、结构优化、法律健全、规范公平”的要求,不断深化税制改革,实现了税制建设方面的诸多历史性突破。

  首先,深化增值税改革。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简并并降低增值税税率,完善抵扣链条,建立期末留抵退税制度,基本建立起现代增值税制度。其次,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提高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明确综合所得的征税范围,设立专项附加扣除项目,优化调整税率结构,初步建立了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再次,优化企业所得税制度。实施了覆盖创业投资、创新主体、研发活动等创新全链条的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不断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力度,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此外,稳步推进其他税种的改革。完善消费税制度,推进资源环境税制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等。“随着一系列税制改革的稳步实施,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制度保障。”贾荣鄂说。

  “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完善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健全地方税和直接税体系,推进更好发挥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贾荣鄂表示。在健全地方税体系方面,要培育地方税源,扩大地方财力,合理配置地方税权,理顺税费关系,逐步建立规范、稳定、可持续的地方税体系;要着力推进消费税改革,稳步推进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在健全直接税体系方面,要着力健全以所得税和财产税为主体的直接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研究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我们将加强谋划和顶层设计,统筹当前与长远、中央与地方、公平与效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把握好时机、力度和节奏,积极稳妥推进税制改革。”贾荣鄂说。

  财政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司司长郜进兴:

  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4年经济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

  “财政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围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着力在‘增投入、转方式、建机制’上下功夫,促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推动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财政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司司长郜进兴表示。

  增投入方面,持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力度。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生态环保和绿色低碳相关资金4640亿元,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目标落地落实。转方式方面,注重把握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通过竞争性评审等方式,创新性开展了一系列示范工程项目,推动财政资金向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聚焦。始终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生态系统修复和治理,强化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一体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机制方面,推进生态环境等领域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适当加强中央事权。“同时,推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改革,完善税收、政府采购、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等制度体系,目前已基本建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郜进兴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郜进兴介绍,具体来看,近年来中央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首先,支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央财政加大投入,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近5年安排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资金约3000亿元,年均增长9%以上,为建设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美丽中国提供坚实财力保障。蓝天保卫战方面,重点支持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治理,多措并举抓好大气污染防治。比如,持续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改造,5年来支持了88个城市,占北方城市数量的53%,集中供暖面积的76%、受益人口的75%,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提高了40个百分点。碧水保卫战方面,统筹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重点关注集中式饮用水和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聚焦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持续提升改善水质。比如,近两年安排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资金占水污染防治资金总额均超过70%。净土保卫战方面,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聚焦污染源头,调整资金支持重点,持续加大对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等工作的支持力度。

  其次,系统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中央财政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以财政力量推动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以点带线、由线成面,持续推动生态系统质量的整体改善和全面提升。“‘十三五’时期以来,中央财政遴选了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试点项目,合计安排奖补资金1000多亿元,累计完成系统治理面积约537万公顷。”郜进兴说,总的来看,在中央财政支持下,系统性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得到明显提升,进一步筑牢了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根基。

  再次,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擦亮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和成色。近年来,中央财政持续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不断提高资金政策的精准性,大力支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重点行业领域低碳转型、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工作,积极引导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同时,不断深化绿色税制改革,强化税收政策的激励约束作用,以环境保护税为主,资源税、消费税、耕地占用税等为辅,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税制体系。此外,持续优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更好发挥政府示范引领作用。”郜进兴说。

  202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的要求,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

  “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薄弱环节,保持投入力度、完善财税政策,培育绿色低碳转型内生动力,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取得实效。”郜进兴说。

  首先,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打好几个重大标志性战役,实施一批系统性工程,推进一系列绿色民生项目。郜进兴介绍,2024年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全力支持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出台财政支持“三北”工程建设的意见,健全“三北”工程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撑体系;积极推进森林、草原、湿地、矿山、海洋等重点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扎实推进老百姓“家门口”的绿色民生项目,稳妥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

  其次,强化政策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我们要落实好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进一步研究完善相关财税政策。持续优化现有支持政策,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和技术研发,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领域行业节能减排。继续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推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郜进兴说,要注重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支持“双碳”政策与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衔接,加强与重要区域发展需求的衔接,合理规划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

  再次,深挖财税政策潜能,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双向发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进一步优化调整财政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和政策效能。持续强化对生态功能重要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健全“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要充分发挥税收政策激励约束作用,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加大绿色产品采购力度,支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2024年,我们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既‘加力’也‘提效’,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作出财政新贡献。”郜进兴表示。

  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

  强化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要求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

  “2023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注重精准、更可持续,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基层‘三保’,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大力提升政策效能,有力促进经济总体回升向好。”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说。

  第一,强化逆周期调节。统筹用好各项财政政策工具,打好政策“组合拳”,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支持扩内需、稳投资、促消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在比2022年增加1500亿元的基础上,将城中村改造、5G融合设施等纳入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将供热、供气等纳入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推动了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执行中增发国债1万亿元,以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第二,保障国之大者。强化财政政策支撑,加强重点领域保障,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优化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增加对产粮大县奖励,扩大粮食作物保险实施范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落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的财税举措,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持加强生态系统治理和保护,推进建设美丽中国。

  第三,增进民生福祉。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地方兜牢“三保”底线。延续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以及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提高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89元、640元,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合理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同时,着力提升政策效能。完善制度和加强管理并举,切实提升政策效果和资金效益。持续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做到花钱要问效、无效要问责,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强化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加强财政运行监测预警,积极推进预算公开。坚持化存量遏增量,推动制定一揽子化债方案,扎实推进地方政府债务化解。

  “2023年以来财政运行总体平稳,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力有效,有力支持了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王建凡说。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王建凡表示,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统筹各类财政资源,完善各项政策工具,强化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聚焦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首先,保持必要支出强度。用好增发国债、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工具,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适度增加财政支出规模,更好发挥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循环的作用,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其次,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上下真功夫,用好增量、优化存量,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动摇,严控一般性支出,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该保的保、该加的加、该砍的砍,把财政资金用好、用在刀刃上。

  再次,提升财政管理质效。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将绩效理念和方法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加强对各类收支政策的评审评估,强化预算执行监督,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此外,严格执行财经纪律。落实预算法定原则,严格执行各项财经法规和管理制度。切实硬化预算约束,严格规范财政收支管理,落实好各类民生保障标准,防止违规提标扩面。加强对财政资金全过程跟踪监控,及早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纠偏,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要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兼顾当前和长远、需要与可能,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统筹财政收支政策,强化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持续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积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有效应对风险隐患,确保财政行稳致远。”王建凡说。 (经济日报记者 曾金华)

The End

发布于:2024-01-20,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投资指南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