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离“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还有多远?

博主:投资方向标投资方向标 2024-01-03 69555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丁远泓

“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目前国内只有一个城市喊出了这样的目标定位,那就是长沙。

这个城市用一系列的举措来证明自己的雄心壮志,包括出台相关意见和政策,揭牌、签约、开工一批研发中心项目。

近日,长沙将目光瞄准高端人才,发布《长沙市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人才政策十条(试行)》(下称《人才政策》),瞄准研发机构和研发人才、“高精尖”领军人才、青年研发人才等,对于符合条件的提供相应的补贴与资助。

一座中部省会城市喊出要当“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难度并不小。如今,在这些政策支持下,长沙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

需要科创破局

长沙需要一次助力。

从经济数据来看,2023年前三季度,长沙的经济增速为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2%)。

长沙市中心的夜晚(图源:图虫创意)

再看2022年全年数据。长沙当年GDP总量高于同为中部省会城市的郑州、合肥。但在城市能级上,其不如郑州,后者为国家中心城市;在经济增速上,其不如合肥――近年,长沙与合肥的GDP总量差距逐步缩小。

但长沙有着更大的雄心: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到2026年GDP达两万亿。

如何再往前进一步来实现目标?

长沙作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形成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新材料、储能材料等七大千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有产业基础优势,要进一步发掘产业潜力的,还得是靠科技创新。

从成果看,长沙近年创新态势活跃――近三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突破1100亿元,从全国第12位进位到全国第9位;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4万家,保持在全国前十;区域创新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第12位跃升至全国第8位。

但仍有可提升的空间:2021年,长沙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2.77%,低于北京(6.4%)、深圳(5.5%)和上海(4.2%),也低于同为中部省会城市的武汉(3.5%)。

合肥 (图源:图虫创意)

中南大学商学院区域发展与演化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傅沂向时代周报记者坦言,相较于生活性服务业,长沙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稍弱,在人才、科创方面都还有很多提升空间。

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逐渐成为城市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要想在区域竞争的赛道上抢得发展先机,长沙需要更强大的创新驱动。

发展要人才

既然长沙发展需要科创,那应该怎样做?

在傅沂看来,首要是人才。

毕竟,长沙计划赋能或布局的数字产业、新材料、智能装备、航空航天等产业,均有不少的人才缺口。

能否抢先吸引这些方面的高端人才,直接影响到长沙是否能够成为全球研发中心的目标。

于上月印发的《人才政策》,目的就在于此。

政策显示,长沙将对新引进的国际级科技与产业顶尖人才,给予200万元奖励补贴和200平方米的全额购房补贴。对能实现成果转化并推动产业发展的,实行“一事一议”,最高给予1亿元综合资助。

开展科学研究的研究员(图源:图虫创意)

长沙在过去几年,已经通过“网红城市”的标签 “略显身手”。

长沙离“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还有多远?

从“择一城出游”到“择一城就业”,再到“择一城安家”,长沙将“流量”转化成“留量”的成果不小。

数据显示,长沙人才总量由2017年的110万增至2021年280万,2021年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前三,高精尖人才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例达95%。

2022年,长沙靶向引进“高精尖缺”人才165人、国外高端人才709人,人才吸引力指数跃居全国第十、中部第一。

长沙街头的人群 (图源:图虫创意)

事实上,当长沙瞄准“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后,相关举措接连不断。

7月,长沙出台《关于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实施意见》;8月,对外发布《长沙市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若干政策》;9月,长沙举行“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首开式”,一次性揭牌、签约、开工40个研发中心项目。

在傅沂看来,近日长沙公开的人才政策,就是从顶层设计上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一种方式,也是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重要一环。

发挥高科教资源优势

相较于诸多城市着眼于“区域科创中心”,长沙直接将目标定为“全球研发中心”,难度不低,但基础很牢――有58所高等院校,其中包括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3所985高校,科教资源云集。

不仅如此,长沙还有99家科研机构和2200多家各类创新平台,以及省级“四大实验室”。超级杂交稻、“天河”超级计算机等科研成果都与长沙息息相关。

2022年,长沙创新能力已经连续四年在103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中位居第8名。

长沙城市景色(图源:图虫创意)

傅沂对长沙目前的科创布局给出更清晰的阐释:长沙经济绕不开“两山”,一是湘江以东的马栏山,主要发展文创产业,二是湘江以西的岳麓山,主要优势在科创。

而近期又多“一山”――大王山,在其布局的湘江科学城是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一城一区三基地”布局的核心。

“未来,湘江以西的科创发展会有2个中心,形成‘双轮驱动’,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城和湘江科学城的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够高,正是目前制约长沙科创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目前,湘江科学城首开区5.8平方公里征拆工作已全面启动,湖南大学科创港、湘江实验室等产业也将落子布局。

根据长沙的规划,2025年,各类创新平台达到2600家,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达到3个,人才总量达到350万;2030年,各类创新平台达3000家以上,研发企业(中心)达500家以上,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初步建成。

想要完成这个目标,长沙还需要下不少功夫。

在傅沂看来,接下来的长沙应该充分发挥本地高科教资源的优势,同时吸引外地高水平人才在本地转化科研成果,并形成大学科技城和湘江科学城的有效联动。

“当然,长沙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生活居住环境,让长沙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三宜’城市。” 傅沂说道。

The End

发布于:2024-01-03,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投资指南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