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灯”何时能彻底关闭
加大对禁止违规使用“生鲜灯”的宣传,让消费者一见到红色、绿色、紫色灯光就心生警惕,个别仍心存侥幸的商家将会被市场淘汰;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让还敢顶风作案的商家得到应有的处罚。
“生鲜灯”新规实施已经快一周了。随着新规正式生效,部分商家已改用白光或普通的暖黄光。不过,多个电商平台上,“生鲜灯”仍然在售。有的商家直接标明“符合市场监管新规灯光要求”,有的宣传“再不换就罚款了”“新国标更显色”,引导潜在客户下单。平台数据显示,部分商品热销“10万+”,有的回头客超过2万。
《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是今年6月30日出台的,12月1日正式实施,为商家留足了过渡期。本以为“生鲜灯”会逐步退隐江湖,没想到需求依然旺盛。
禁令之下,为什么“生鲜灯”还能扎根菜市场?所谓的“新国标生鲜灯”,是脱胎换骨还是只“换了马甲”?
市场监管部门执法时,并不存在“生鲜灯”这个品类,而是泛指可能误导消费者的灯光照明。在超市和菜市场等零售环境中,食品外观往往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生鲜灯”通过改变光照条件,例如,用红光使瘦肉和苹果看起来更加新鲜,用绿光让小油菜看起来更加水灵,从而刺激消费者购买。这就如同女孩拍照时爱加个美颜滤镜。
实际经营中,一些商家通过光照误导消费者,隐瞒商品不新鲜甚至已经变质或受污染的问题,可能会导致消费者作出错误的购买判断,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潜在风险。市场监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使用违规“生鲜灯”,是要求商家关掉过度的“美颜滤镜”,让食品呈现出真实的样子,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也是提醒消费者购买食品时更加理性,不要被外观所迷惑。
现在,这些自称符合新国标的“生鲜灯”到底合不合规,有待监管部门监督查实。如果灯光合规,可以让消费者自己去评判哪家的蔬菜水果更值得买。同时,加大对禁止违规使用“生鲜灯”的宣传,让消费者见到红色、绿色、紫色灯光就心生警惕,个别仍心存侥幸的商家将会被市场淘汰;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让还敢顶风作案的商家得到应有的处罚。
关掉看得见的违规“生鲜灯”不难,关掉看不见的“美颜滤镜”不易。年轻人可能对“生鲜灯”没什么感觉。他们的日常饮食要么交给了外卖,要么通过电商平台采购。在这些平台上,有些商家展示的商品照片、视频不仅加滤镜、打光,还存在货不对版、以次充好等情况,实物与展示往往差异极大。消费者看不见、摸不着,隔着屏幕下单,更容易上当。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生鲜产品不适用“7日无理由退货”,很多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类似的网络“美颜滤镜”也应该受到严格规制。
“生鲜灯”还照出了农产品质量不稳定和标准化有待提升的现状。日常生活中,很少看到矿泉水、薯片、牛奶等预包装食品使用灯光美颜。需要使用“生鲜灯”的,主要是蔬菜、水果、肉类等非标品。很多时候,仅凭名称、外观难以判断质量。有经验的消费者可能也得上手摸、闻气味,甚至回家品尝后才能知道食品的质量。
去掉“美颜滤镜”后,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更为紧迫,例如建立可追溯体系,从源头提高农产品质量;创新使用先进的保鲜技术、冷链物流等措施来保证质量和安全;鼓励商家走品牌化道路、提升产品品质。多管齐下、疏堵结合,才能彻底关掉违规“生鲜灯”,让粉白相间的土猪肉、黄澄澄的脐橙、绿油油的小白菜显出“本尊”模样。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颖)
(责任编辑 :王璐瑶)
发布于:2023-12-12,除非注明,否则均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