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工业乘风破浪向蓝海

博主:投资方向标投资方向标 2024-01-03 55855

  今年,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势头良好,造船三大指标实现全面增长,国际市场份额保持全球领先,转型升级成效明显,行业收入利润持续回升。

  “当前,中国船舶工业正在新周期上平稳运行,行业发展正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中国已经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造船大国。”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郭大成在近日举行的2023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南通)发展大会暨船舶海工产业展上表示。

  三大指标领跑全球

  近日,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顺利交付为新加坡船东EPS公司建造的7000TEU集装箱船,标志着该企业提前完成2023年度27艘近371.15万载重吨的年度交船目标。

  截至目前,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年度新接订单39艘,在手订单97艘,其中双燃料动力船舶49艘,生产任务排到2027年,满足三年滚动计划需求。

  “为更好把握商机,新时代造船强化精益管理,改进生产工艺,加快智改数转步伐,着力构建新型生产模式,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韩钢告诉记者,经过技术攻关, 新时代造船形成了持续、稳定建造清洁燃料绿色节能船舶的能力,打开了市场新空间。

  新时代造船生产红火是我国造船业高歌猛进的一个缩影。今年1月至10月,我国船舶工业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均位居世界第一,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中国是唯一一个造船业三大指标实现全面增长的国家,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郭大成表示,完工量体现了中国船企的造船能力,手持订单量体现了生产的安全边界,新接订单量反映了拓展市场能力。

  具体来看,今年1-10月,中国船舶工业新承接船舶订单量610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3.3%,占全球新船市场份额达67%;完工交付345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占全球市场份额达49.7%;手持订单1338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8.1%,占全球市场份额达54.4%。

  在出口方面,1-10月,我国船舶出口金额211.4亿美元,同比增长21%。出口船舶产品中,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仍占主导地位,出口额合计占比81%。

  在效益方面,1-9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186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29.5亿元,同比增长22.7%;实现利润总额166.1亿元,同比增长120.3%。1-9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3.8%,保持在10年来的较高水平。

  对我国造船企业而言,目前船舶市场环境要素总体呈现出有利变化。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新造船市场需求旺盛,克拉克松新船价格综合指数创2009年以来新高,10月底达到176.02点,较年初增长8.5%,年内连续9个月上涨。10月末,船用6mm和20mm规格钢板分别为4790元/吨和4436元/吨,保持在近年低位。

  高端化取得突破

船舶工业乘风破浪向蓝海

  当前,船舶工业产业集中度持续提高,头部企业强劲发力。今年前10月,我国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63.1%,新接订单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61.8%,手持订单量前10家企业集中度为61.3%。

  从全球看,我国分别有5、7、6家造船企业位居世界造船完工、新接订单和手持订单前10强,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公司、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新接订单量分别位居世界造船企业前两名。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造船三大指标位居全球各造船集团之首,三大指标全球占比分别为19.6%,22.1%和20.2%。

  船舶工业高端化发展捷报频传。今年1-10月,我国建造交付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显著增加。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完成交付,我国成为唯一具备交付全谱系船型的国家。成功交付20艘全球最大24000TEU集装箱船,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7.7%。气体运输船建造取得新成效,交付国内首艘4万立方米中型全冷式液化气船、全球最大浅水航道8万立方米LNG运输船、22000立方米超大型乙烯运输船(VLEC)和新一代17.4万立方米LNG船等。全球首艘M350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船(FPSO)、首艘具有自航能力的“通用型”FPSO、首艘智能FPSO“海洋石油123”等海洋工程装备顺利交付。

  最多能装载24188个标准集装箱,满载后可达22层楼高,船长399.99米,甲板面积相当于3.5个标准足球场大……在船舶海工产业展上,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展示的海上“带货王”颇受关注。

  该公司自主设计建造的2.4万标箱集装箱船,融合了当今船舶建造领域前沿技术,多项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通过船体低阻线型优化,配备超长冲程主机和永磁轴带发电机,结合高效节能系统,其综合油耗在同级别船型中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能效指数EEDI优于基准值50%以上。此外,该船拥有高度集成自动化的综合驾驶台,配备航线优化、主机监测及船岸数据平台等多种智能系统,能够实现智能化船舶管理。

  “只有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提升自主设计能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权。”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中方总经理高永强表示,2023年已交付3艘2.4万标箱集装箱船,明年还要再交三艘。

  在惠生(南通)重工有限公司的船坞,新建的2000吨的龙门吊已经调试就位,准备吊装FLNG船体大型总段。2个已建造完成的47000立方米 SPB型LNG低温储罐,正在场地进行最后的总装和绝缘安装工作。

  浮式天然气液化(FLNG)装备是开发海洋天然气资源的利器,能够在远离陆地的海域直接将开采出的天然气进行提纯、液化并储存。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惠生(南通)重工有限公司2022年底承接了意大利国家能源集团埃尼公司(ENI)年产240万吨的浮式天然气液化(FLNG)项目,总价约20亿美元。

  “这是我国企业总包承建的首个大型FLNG项目,打破了国外船企在这一领域的多年垄断。”惠生(南通)重工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从船体、LNG/LPG低温独立储罐到上部工艺模块均由惠生独立自主设计、建造、调试完成(EPCIC)。该项目的FEED设计、详细设计及生产设计由惠生海工研发部门自主完成,FLNG船体、SPB型LNG储罐的建造工作在南通生产基地完成,上部工艺模块部分由舟山生产基地完成。

  加快高质量发展

  当前,中国船舶工业正处在历史性变革的关键时期,行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和各种挑战。“绿色低碳和数字化智能化”是海运业、造船业发展的方向,企业推动ESG理念正成为新的社会要求和竞争力要素,航运温室气体实现净零排放与航运数字化智能化共同作用,正在重塑全球航运体系。

  与此同时,中国船舶工业发展仍然存在企业效率效益有待改善、核心关键配套设备自主化率不高、全球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短板问题。

  “我国船舶工业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以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我国从世界造船大国向世界造船强国转变。”郭大成提出三方面举措。

  首先,抓住新技术变革的机遇,瞄准绿色、智能船海装备等高端产品市场,走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之路。其次,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瞄准产业发展短板,聚焦延链补链强链,加快突破核心关键配套设备,推动船舶工业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第三,加快推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益制造、服务型制造在产业链各环节深度融合,实现企业效益效率的稳步提升。

  加速产业升级,需要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是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唯一的海工船舶产业集群。最新发布的《江苏省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提出,力争到2025年,世界级船舶海工产业集群格局基本形成。在产业集聚度、品牌知名度、创新能力和产业辐射等四个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通泰扬三地还签订船舶海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将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推进产业协同发展,推动打造体系完备、高效协同、绿色智能、安全可控的高水平、地标性世界级船舶海工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跨区域先进制造业集群协同发展的产业形态。(经济日报记者 周雷)

The End

发布于:2024-01-03,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投资指南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